陈经纶中学学生在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2金3银3铜
3月28日至31日,“发现、创新、责任”为主题的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代表队获得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来自本部高中校区的吴晓天老师获评北京市十佳科技辅导员。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生的努力付出,离不开学校构建的“一核两聚三层四维八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英才计划、后备人才项目、少年科学院、大学先修课程”等高端课程和北京市金鹏天文分团、无线电通信社团、数学建模社团、AI创新社团等高水平社团为学生搭建深度研究的平台,教师深耕课堂教学、强化实验实践、探究教学,倡导启发式、项目式、跨学科引导学生深度实践钻研,让学生在各种竞赛平台展示自我。
学校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分校建立健全的科学教育体系,做好统筹,从课程、社团、项目入手,思考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成长方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以便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与终评答辩的同学这样说
潘天屹同学: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讲解老师对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发展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从天台俯瞰,可以看到发展规划的整体布局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同学们徜徉其中,走进科学、拥抱科学、热爱科学?;疃崾螅颐钦娴氖芤媪级?,感受到当下的科学魅力,预见最好的我们和未来!大家都对曾庆存院士说过的那句话“科研的大道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只有勇敢、坚毅,才能永远前进”印象深刻,也希望将来有机会投身到科研工作中。
冯梓瑄同学:每次实践活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来到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现场则是主动开放自己。在经历了手忙脚乱的初次布展后,我便坐在自己的展区温习论文。这时,一位路过的志愿者在我的展位前停了下来,仔细地端详着我的展板。此时,我极度想向他讲述我的研究,但内心中那个不自信的我遏制住了这个想法。那位志愿者也在肯定了我的研究后离开了。我如释重负,同时也有些失望,希望能在之后的答辩中、公开展览中展示最好的自己。布展阶段,不同区县的选手都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我也离开了自己的展位,来到了一位俄罗斯同学的展位。我驻足观看他的作品,他坐在座椅上,时不时抬头略显局促地看看我,眼光在我脸上划过。终于,他起身,抿了抿嘴唇,对我说“I can introduce my work for you”。我的心激动地跳动着,尽全力听着他的英文讲述,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他交流。虽然我更多的表达都是“Welcome to China”,但我依然感觉这次参赛的经历让自己成长了许多。
辛柏成同学:我研究的主题是“探究螳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主要是完成杂斑短背螳Rhombomantis fusca的完整繁育周期,观察和总结螳螂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对有关螳螂的文学典故进行印证。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改装饲养容器、观察螳螂的生长发育、记录各龄期体长数据得到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是总结出关于螳螂培育环境、日常喂食、交配繁殖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实现了有关螳螂传统文学典故的印证。下面是一些例子:①“喜食人发”: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螳螂的口器触碰到人发时确实会咀嚼,大概是因为头发蛋白质含量较高。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在进食时警惕性会降低,容易被捕食。③“螳臂当车”:其实是螳螂受到威胁时举起前足的威慑姿态,并非自不量力阻挡比自己强大的物体。在此次研究中,我感悟到科学研究应当亲身做实验、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用知识指导实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系统地进行记录。